今天的这幅画,画中应该无梅花,但与梅花精神有相通处,使得画中隐约有梅花暗香。不是因为桌上的瓶花,也不是因为架上的书籍,而是画家的题词: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需檀板共金樽。
这两句题词,是宋代人林逋的诗句,出自他咏梅诗《山园小梅》中的尾联。原诗中的“檀板”前为“不须”,写成“不需”,意义不改。这个林逋先生,后人称之为和靖先生,为北宋初年的著名隐逸诗人。他自幼爱学,好古,通晓经史百家,而且性孤傲,喜恬淡,自甘贫困,看不起趋炎赴势之辈。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句子,其实是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仗极工整,词意清雅,至今还广为运用。但林逋这个诗人,我们读到他的作品并不多,只有说到“梅妻鹤子”这个词的主人,知之者才会多起来。这名隐居诗人,终生未婚,终生布衣,一生爱梅爱鹤,书画俱佳,却不拿书画卖钱,诗也是极好的,与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范仲淹和梅尧臣有诗唱和,可以想见其水准之高,但他的诗他也是随写随扔,自己从来不当一回事。据说他以西湖为伴,那时的西湖像苏州当时的寒山寺在姑苏城外,西湖当然也是杭州城外的,城外西湖的林逋先生居然在城外二十多年,从来不踏进城市半步,实在让人惊讶。每有朋友来访,家童放飞家养的鹤腾空而起,他在湖中看到就立马摇桨驾舟归来。后代的文人陆游、苏东坡和黄庭坚等,都高度赞赏其书品诗品和人品。
他将梅花看着自己老婆,将鹤看成自己孩子,自甘清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拍马也没人嫌弃他做不了官,不行贿也没人怨他发不了财。但从他的诗句看,他是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内心修养的人,是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者,由于一生没有机会“达”过,就一生心甘情愿过着平淡的生活。拿现代人作比,至少是深明大义者,讲道理,看到富贵人不稀罕,但也不仇富,绝不会到网上乱骂乱喷,把与其毫不相干者的八辈子祖宗都骂个遍。 我们不是倡导做人一定要做这种的人。其实,即便倡导,也未必有多少人能做到。但我想,这样的人多了,整个社会的素质是不是相应要高很多?人们或多或少增添这么点气质,是不是许多家庭的气氛也会相应更融洽很多?不会有老婆因老公不富不贵而骂其没出息;也不会有父亲因虚荣而心急火燎地逼儿女去学这学那。有这样一种心境,即便没有大红大紫地跻身“檀板共金樽”之间,有“微吟可相狎”也能乐在其中,日子滋润。
对了,现在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纪念这个林逋先生的景胜,有缘到杭州西湖之人,不妨去走走。
全文转载自 2016年1月28日《姑苏晚报》B08怡园
供图/《友苏美术馆》
配文/枸杞
地址:苏州市平江路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