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联系我们
姑苏区谢友苏文化艺术工作室
地 址:苏州市平江路112号
电 话:0512-69168087

手 机:130-0451-8037

E-mail:xieyousu@sina.com 

        729169441@qq.com

网  站:www.xieyousuart.com 


新闻资讯

七十余份资料入藏市名人馆: 谢孝思书画 高雅风骨气节

2014-09-30 点击数:3292

    自2012年4月10日开馆以来,苏州市名人馆一直注重征集名人资料,如照片、书籍、视频等。今年以来,该馆又走访了十多位苏州名人亲友,征集到有关陈去病、钱仲联、吴梅、周干峙、潘镜芙、殷震等苏州名人、院士的70多份手稿、照片、视频、书籍。与前两年的资料相比,今年入藏资料的珍贵程度明显提高,其中部分资料经工作人员技术处理后,已输入展厅多媒体设备,观众只要轻轻点击这些设备,即可仔细欣赏。
     在此,特介绍部分有代表性的珍贵资料和幕后故事,与大家分享。

殷震院士:泛黄手稿反复改

    动物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殷震(1926―2000年)是苏州�直人。自市名人馆开馆以来,他女儿殷勤女士多次提供有关父亲的照片、书籍、报刊资料。今年4月9日下午,殷勤和丈夫又匆匆赶到名人馆,送来了九份殷院士的手稿。这是殷勤专程去南京,从父亲旧物中找到的。粗看一番就会发现,几乎每份手稿上都由院士本人用蓝色、黑色、红色的笔分次进行了修改。其中标题为《新型疫苗研究进展》文章有两份,原来是院士在修改一稿后又再次重新进行了删订、增改。
     目前,名人馆已将这些手稿妥善保管,其中《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动物疫病防制上的应用》、《新型疫苗研究进展》以及《怎样对待生物技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三份手稿已经植入展厅的一体机内,需要查询的观众轻轻一点,手稿就会呈现。

潘镜芙院士:金玉言背后的慈爱心
    家乡学子是著名的船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1930年生)不变的牵挂。由于工作需要,潘院士目前还经常在大江南北奔波,但每年他一定会找机会回苏州看看。2012年9月潘院士就曾到访名人馆,并当场挥毫题词:“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
     今年5月6日,潘院士委托弟弟潘硕民给名人馆带来一封信。信件总结了自己一辈子科研学习的经验,从传统良言“学而不思则罔”到国外专家对潘院士影响颇大的诫言,以及潘院士一直遵循的学习方法规律,可谓倾囊而出。潘院士希望借名人馆这个平台,把这些经验传递给更多的学子。信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片慈爱真诚之心。
     目前,名人馆已将这封信展示在展厅一体机中。

吴梅合影:留住80年前大师影像
    名人馆上半年还征集到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苏州人吴梅(1884―1939年)与其学生李一平(1904―1991年,爱国民主人士,建国后任国务院参事)的《石桥秋饯图》。吴梅是近现代曲学大师,这张照片拍摄于民国十九年庚午年秋九月九日(1930年10月30日),当时吴梅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他的学生李一平脱离军政界,正准备赴庐山办学,实践教育救国的志向。吴梅在其南京住所大石桥处为李一平一行饯行,所以这张照片取名《石桥秋饯图》。整张照片整体保存较好。
捐赠照片的是吴梅的孙女邹雪。今年恰逢吴梅诞辰130周年,这张承载着师生情谊、历史沧桑的老照片几经周转,最终被妥善收藏在市名人馆,对研究吴梅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风貌都有着重要价值。

谢孝思书画:高雅风骨气节
    在众多的名人中,著名国画艺术家谢孝思(1905―2008年)虽不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但把大半生都献给了苏州,被誉为“千年古城的守护者”。近日,谢孝思之子谢友苏冒着暑热,专程给市名人馆送来了父亲的三幅作品,其中两幅画作,分别是红绿梅花图和名为“磊磊落落”的墨石图;以及“老安少怀朋友信,山青水绿菜花黄”对联一副。这几幅作品都是谢老在其九十多岁高龄时创作的,透过作品让人充分感受到谢老高雅的风骨气节。
    

    市名人馆在感谢上述名人或其亲友的同时,希望得到更多名人亲友和观众的支持,把更多的名人印记、精神财富留给后人。


    原文地址:http://culture.gmw.cn/newspaper/2014-08/15/content_100087034.htm

版权所有:姑苏区谢友苏文化艺术工作室 苏ICP备14039203号     友情链接:常熟装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