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6-04-06 赵毫 《《《贵州都市报·文化周刊
前言
提及谢孝思,我省著名作家王蔚桦的口气总会变得严肃。“人无完人,但目前看来,人格上谢老真是完美的:爱国、爱家、感恩、责任感、事业心等,都做到常人无法做到的境界。”王蔚桦表示,终其一生,谢孝思没半点私心杂念为自己,堪称当今贵州人做人的一个标准。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在瑞典讲学的王蔚桦突然接到谢孝思的信,说有要务,请速归。回来后,王蔚桦才得知,谢孝思要交给他一项任务:撰写剧本《黄齐生与王若飞》。为方便王蔚桦写作,当时已90高龄的谢孝思写出了几万字的回忆与提纲,并与王蔚桦沿途采访,甚至还在拍摄时亲自带人赴各地选取外景。
黄齐生是贵州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达德学校创办者之一,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人才。谢孝思少年就读于达德,黄齐生在人格道义、立身处世及教育思想方面对他影响至深。“他对黄齐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对他也佩服得五体投地。”王蔚华表示,有气节、操守的人不少,有才能的也多,但能二者结合,做出一番业绩的不多。对此,黄齐生算一个,谢孝思也算一个。
1达德小学的旧时光
在今天看来,地处贵阳市中心地段的达德学校并不起眼。但事实上,这却是一所百年名校。1904年创办后,达德长期致力于引进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作为曾在达德学习和工作过的人,谢孝思可谓是这所学校发展史的见证人。
谢孝思字仲谋,1905出生于贵阳一家书香门第。因受家庭熏陶,他自小不仅成绩优异,且绘画才能表现突出。1919年,谢孝思进入达德学习,在这里接受了新思想,并结识了黄齐生、王若飞等进步人士。在达德完成高中学业后,他以优等生资格留校任教。教学之余,谢孝思勤于绘画,并于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系,得到著名画家吕凤子、汪采白、徐悲鸿诸名师教导。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母校达德中学任教,并被董事会推选为校长。
他的学生、经济学家冯兰瑞在《世纪师表一我的老师谢孝思先生》一文中写道:“谢老认为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纯真高尚的人。”文章称,他不是刻板地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而是亲手选录唐诗,并自己掏钱石印发给学生,通过精选的文章加以深刻剖析而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达德人,谢孝思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该校前辈所树立的“达德精神”。抗战爆发后,他出任“贵阳教职员抗日救国会”总干事,开展救亡宣传工作,当时最活跃的进步组织“沙驼剧社”、“筑光音乐会”等均设立在达德学校内。1938年,谢孝思离开贵阳,并一直在外工作,之后长期定居苏州。达德“好学、力行、知耻”的校训及达德先贤的教诲影响了他一生,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以达德校训要求自己,并以达德为荣。
“谢老不管是在苏州还是在贵阳,心里始终牵挂着达德学校,说起学校的事情就滔滔不绝。”据现任达德学校校长王碧君介绍,2001年,达德学校百年校庆,96高龄的谢孝思参观学校时,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工作等都进行了 仔细的询问。2002年秋,新生入校时,他还专门给新生们讲述达德校史。“老人对达德的修复工作提出过很多切实的建议,并撰写了《达德学校史略》。”王碧君说。
2“贵州是我的故乡”
谢孝思常说:“贵州是我的故乡,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作为贵州人,他与夫人刘叔华均对家乡怀有无限的眷念之情。他曾作黔灵古松图,自题诗:“黄山古怪华山清,数到家山应有名。笔底邀来都是友,乡亲毕竟让黔灵。”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刘叔华擅长画墨竹,在《怀故乡竹》中写道:“黔山宜竹不宜柳,青翠琅玕处处有;一别故乡四十年,此君犹似当年否?”浓郁的怀乡之情感人至深。
谢孝思虽然长期工作生活在苏州,但他从来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文革”后,他常回贵州参加一些学术和书画活动,并为达德学校复校、建纪念馆等事而奔忙。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多次回贵州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1978年12月,谢孝思率苏州12位书画家到贵阳参加贵阳苏州书画家作品联展,并创作了《春回大地》一幅大画,由此开启贵阳苏州两地的书画交流活动。
为了表达家乡对自已的养育之情,1985年11月谢孝思与夫人刘叔华在阔别家乡40年后在贵阳举办了举办了书画展览,盛况空前,受到书画界与观者的好评,贵州美术出版社还为他出版了《谢孝思画集》。
1988年,谢孝思与夫人再次回贵州,兴致勃勃地到百花湖、黄果树大瀑布、天心桥写生。谢孝思创作了巨幅画卷“黔国江山如画图”,并在画面下方书写题画诗一首:“黔国冮山如画图,峰峦洞壑似天都;老夫一向心胸廓,汪洋千島湖。”此画收入2001年出版的《谢孝思刘叔华书画集》中。
1999年8月,谢孝思夫妇决定将数10年所作书画160余幅捐献给家乡,并将过去收藏的达德学较创办人、贵州有名的教育家黄干夫、凌秋鹗、黄齐生的100余件文史资料全部捐赠给贵阳档案馆。
3“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2004年,央视评选“中国10大活力城市”,苏州顺利当选并获得的年度城市大奖。央视颁奖词的句话是:“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根据顾颉刚等著名专家考证,苏州是中国历经2400多年没移动的惟一古城。)。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中心称,苏州是“中国最有礼貌的城市”(因对历史和未来都充满敬畏之心)。
荣光的背后,是无数人为保护这座古城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贵州人谢孝思便是其中一位。苏州人说:他是“最不能忘记”的古城守护者,没有他,就没有古城美丽的今天。
谢孝思与古城苏州的故事,得从战火弥漫的抗战时说起——
抗日战争期间,文化古城苏州不幸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许多名园,如留园、拙政园、虎丘等无不倍遭践踏,掠夺破坏,几成废墟。抗战胜利后,留园又成了国民党部队驻军养马之地,园内一片破壁颓垣、残梁断柱,唯峰石花台、古树池沼尚存于荒芜之中。千年古城遭此劫难,这令已迁居苏州(1939年,谢孝思应国立艺专校长吕凤子之聘到重庆,任正则艺专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抗战胜利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于1947年迁到苏州,院址设在拙政园内,谢孝思也随之到苏州。)的谢孝思痛心不已。
解放之初,百废待兴,谢孝思被任命为文管会委员,接管苏州文化单位与园林,后又担任苏州市文化局局长、园林整修委员会主任。期间,他对苏州文 化,尤其是苏州园林保护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带领一帮人先后对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虎丘、沧浪亭、怡园,寒山寺、玄妙观等古典园林和寺庙进行了整修,三年间共修整恢复了大小园林、名胜三十多处,使当时已经破败殆尽的多处重点园林获得重生。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谢孝思不仅做到了恢复古迹林园旧貌,还从布局和美观方面为林园增补了若干欠缺,使之更臻完美,更具纪念意义。从拙政园到狮子林,从虎丘到寒山寺,当年的修复工作都有他的参与。狮子林中的家具摆设是与他交好的园子旧主老管家指点后从夹墙中发现的,立于寒山寺门口的照墙上镶嵌的“寒山寺”石碑是他带着大家从泥土中发现的,苏州的很多古迹都与谢孝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他一再向当地政府和中央上书,痛陈保护姑苏旧貌的重要性,终得部分实现。1997年12月4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日的苏州园林、名胜不下百余处,成为海内外游客云集的旅游热点。对此成绩,谢孝思当居首功。
除园林修复外,半个多世纪里,谢孝思还为苏州市的文化艺术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从建国初期到文革,他所抢救的文物上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数以千计,有8000多件文物被调入南京博物院,成为该院的重要藏品。同时,他积极培养戏剧人才,复兴昆剧和苏剧;筹建刺绣研究所,培养刺绣艺术家,使苏绣艺术蜚声海内外。62年的苏州岁月里,谢孝思的名字与苏州园林、书画、评弹、彩绘、道教音乐等等“最苏州”的元素紧密相连。从文物保护到园林修复,从文艺创作到人才培养,没有人会怀疑他作为“苏州功臣”的评价。
2005年,为纪念谢孝思百岁寿辰,
苏州媒体连载长文介绍他的事迹,称其为千余年来对苏州贡献的两位杰出人物之一(另一位为春秋末期军事家伍子胥)。2008年10月22日,这位操着贵阳口音的老人在苏州逝世,当地媒体称:“大家为之痛心。他是我们尊敬和仰慕的谢孝思先生。都说,苏州最美是园林,可如果没有谢先生当年对苏州园林的保护和修缮,那就另当别论了。……如此看来,我们苏州人要学会感恩。”
谢孝思小传
1905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33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解放后,任无锡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教授、苏州市文教局局长、苏州市文管会主任、园林修整委员会主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文化局局长、市文联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民主促进会苏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主持苏州园林修整委员会和文管会工作,组织抢救整修留园、拙政园等园林和名胜古迹30多处,为保护苏州古城贡献了毕生心血。
著名书画艺术家和诗人。50年代花鸟画获全国美术作品展一等奖。代表作有《盆菊》、《梅花》、《太湖之夏》、《峨嵋金顶》、《苏州名园石谱》等和《槿花楼诗文选》。
2008年,逝世于苏州,享年104岁。